镁频道 | 镁矿石 | 镁原料 | 镁制品 | 镁化工 | 镁合金 | 镁建材 上游 | 原辅料 | 燃料 | 设备 | 设备配件 | 窑炉工程 下游 | 钢铁 | 有色 | 水泥 | 玻璃 | 航空航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镁频道 > 国内资讯 > 综合
中国矿业为何境外难做大
发布时间:2017-03-31 浏览量:1384


■“走出去”要通过矿产资源勘查带动矿业企业、金融机构“走出去”,实现资金、技术、企业有效对接,并培养一批经营管理人才。

■制定国家统一的“走出去”战略,实际上关系到“走出去”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矿业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国际矿业勘查和开发规范标准,目前我们的科技水平已经不是问题,计算精度甚至比西方国家还好。

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这本是好事。

不过,这样单打独斗,互不为伍,对中国企业参与境外矿业投资未必是个好现象。国土资源部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国平表示,勘查与开发脱节,是许多中国境外矿业投资企业难以做大的关键。

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矿产品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的积极性也受重挫,地勘单位的投资几乎停滞。

尽管紫金矿业等少数中国矿业企业加大了境外矿业投资的力度,但总体来看,中国海外矿业投资所占的份额在减少。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矿业对外投资仅占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的4.7%。

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对矿产品的需求也略有下降,但大宗矿产品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王国平说,中国矿业全球化脚步放慢,对大宗矿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居高不下的中国来说,并非好事。

在业内专家看来,眼下全球矿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矿业资产大幅缩水,一些资源富集国家对矿业投资政策也进行了适度放宽,正是矿业投资的好时机。不过,由于中国缺乏统一的“走出去”国家战略,中国企业境外矿业开发也确实跌跤不少。

中国“走出去”其实很早

不少观点认为,中国“走出去”起步较晚,也就十几年的历史。实际上,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怎么定义走出去?二三十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王国平说,中国“走出去”其实已经很早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古代丝绸之路可以算得上中国“走出去”的开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开启了中国从海上走向世界的大门,中国“走出去”的历史已经够长了。

但从留下的痕迹来看,中国“走出去”那么早,在世界上留下的影响并不多。而西方国家葡萄牙、荷兰、英国留下的痕迹为什么完全不同?王国平表示,因为民族的文化不一样,“走出去”的思想理念也不一样。

当然,历史上走出国门以货易货的贸易形式与今天的“走出去”不是一个概念级别。实际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走出去”这件事情就已经启动。王国平说:“上世纪80年代,我在国家计委工作,就着手推动地质勘查产业‘走出去’,但是没有哪一个单位付诸行动。”

1995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国内一家地勘单位在泰国获取了钾盐项目,这是中国在海外获得的第一个矿业开发项目。但是,20年过去了,泰国的钾盐项目到现在也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

2000年,中国向全世界响亮地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中国矿业公司由此迈开了融入世界矿业版图的大步。这10多年时间里,中国矿业公司可谓是纵横捭阖,境内外大举扩张,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随后,国家也一直在大力鼓励矿产勘查行业“走出去”,财政部也对矿产勘查业“走出去”初期给予了适当扶持,尽管成效不彰,但在扶持“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海外投资经验。

实际上,这个时期,中国矿产勘查业对于海外投资大多处在观望阶段,似乎都在等待看看那些成功的范例再出手。王国平表示,中国矿产勘查业真正大踏步“走出去”实际上是从2010年开始的,这个时期“走出去”也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才把这件事做到今天。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从事矿产勘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查明并掌握了一批境外的地质成果。王国平介绍,根据成果资料,把全球划分为四个大的找矿区域,开展了成矿和找矿的研究,同时做了一些铜、铁、铝等大宗矿产在全球的分布和找矿研究。

王国平表示,上述这些工作都是基础性的工作,使我们对全球资源的状况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国土资源部还建立了全球的地质勘查矿产资源研究分析、信息服务体系,提升了政府服务矿产勘查业“走出去”的能力。

应制定矿业“走出去”国家战略

在境外矿业投资过程中,中国地勘单位和企业不断探索、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在成功投资的同时,也有很多的体会;在遭受一次次挫折之后,更多地感受到国际化征程的艰辛;在探索自己道路的同时,也在发现着身边值得借鉴的故事。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走出去”得到国内外的广泛认同。王国平介绍说,2010年之前,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由于语言不通,办什么事都不好办,通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中国企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条件,提升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竞争力。

不过,王国平同时表示,目前中国矿业“走出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统筹协调,没有矿产资源战略眼光;二是对国际的规范标准不够了解,地质勘查人员的眼光不够长远;三是矿产企业“走出去”缺乏勘查的技术,造成勘查和开发脱节;四是缺乏资金,融资渠道没有很好搭建起来;五是缺乏综合性的技术人才。

王国平说,“因此,‘走出去’要通过矿产资源勘查带动矿业企业、金融机构‘走出去’,实现资金、技术、企业有效对接,并培养一批经营管理的人才,来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竞争力。”

据介绍,尽管国家层面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但从国家的管理层面来看,缺乏统筹协调,没有国家层面的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王国平认为,“这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问题。”

王国平称,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甚至韩国,都有境外开发矿产资源的国家战略,有大量的资金在支持。制定国家统一的“走出去”战略,实际上关系到“走出去”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矿业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由于对国际规范标准不太了解,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基本上套用的是西方国家标准,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测试分析等,但西方各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到底采用哪个国家的标准,对中国企业影响很大。

王国平表示,中国应该建立自己的国际矿业勘查和开发规范标准,目前我们的科技水平已经不是问题,计算精度甚至比西方国家还好,大国与大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说到底是谁的实力更强,下一步采用谁的标准。随着中国矿业“走出去”越来越多,中国标准在世界上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地勘单位与矿企需携手并进

中国矿业“走出去”是地质队伍跟矿业企业两个主力军,但这两个主力军因为各打小算盘,并且存在投机问题,导致勘查与矿业开发严重脱节。

王国平介绍称,中国的地质队伍有百万大军,但是由于地勘单位改革进度缓慢,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尚未完全消除,所以“走出去”看得不够长远。而矿业企业“走出去”又缺乏勘查技术,所以“走出去”只有并购,但是一并购就投资很大,风险也很大,所以这种情况下,勘查跟开发携手合作,才是中国矿业在国际矿业市场上能够纵横捭阖的关键。

中国矿业企业在“走出去”初期,很多人都认为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会比较好,因为这些国家的法律和矿业政策相对健全。王国平则认为,实际上不是想象得那么回事,这些国家虽然法律和矿业政策比较健全,但是劳动力成本很高。通过这几年实践,中国企业基本上体会到,到这些地方去是很大的陷阱。

王国平表示,中国企业到底到哪个地方去最合适,这就要看对国际矿业有影响力的地方在哪儿,亮点在哪儿,也就是要看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发动机在哪儿。就目前来看,第一还是看中国,第二看印度,再看东盟。

短期内,中国是全球经济火车头的地位不可动摇,对大宗矿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有观点认为,在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5%、国内矿山经营困难、矿业资金链不畅等情况下,中国矿业企业应积极“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应该积极鼓励我国资源开发型企业走出去。”王国平表示:“在当前经济及矿业形势下,应积极推进我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开展逆势补贴。”

王国平表示,具体来看,对于铁、铝等大宗短缺矿产,以国内储备、国外开发为主,大力开展国外资源的投资和勘查。对此,他建议,应建立亏损补贴机制,提高我国铁矿石资源的市场份额。

此外,对于优势矿产则以国内开发、国外获取份额为主;而对于急缺矿产,则应加快“走出去”参与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缓解国内供需矛盾。

据统计,截至2012年,我国境外矿业投资项目总数达2000多个,投资金额达2000亿美元,涉及600多家投资单位,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投资主体及资金来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目前来看,我国境外矿产资源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及大洋洲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和成矿带上。


关键词:矿业 矿产勘查
我要评论
验证码:换一张校验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想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工业矿物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内容。
主办单位:辽宁省非金属矿工业协会  承办单位:辽宁吉美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专线:13332429808/微信同号
ICP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辽B2-20160100-4/辽B2-2016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