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东北三省自2014年12月1日起全面实行水泥错峰生产,迄今已实施3年。3年以来,水泥错峰生产这一行业创新之举,对东北区域及京津冀地区减少雾霾、改善气候环境以及缓解产能过剩等多方面,对践行和推动水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产生了重要且持续的影响。
去年以来,工信部和环保部对错峰生产的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京津冀鲁等部分区域错峰生产,甚至已经从水泥行业扩展至钢铁、砖瓦窑等十多种窑炉工业,并且均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对于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各区域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从停窑时间和方式、对违规生产企业的处罚等方面纷纷加大了力度。特别是在水泥错峰生产的发源地之一——东北三省表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错峰”的意义随之不断延伸,已经成为水泥行业,甚至是整个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区域状况执行良好
事实上,作为全国水泥错峰生产的发源地,东北三省从拉开错峰生产大幕之际就备受关注。几年来错峰生产执行的情况、收获的成果和最新的变化,更是始终牵动着行业人士的心。
去年10月份开始,在各地政府、协会、企业的合力作用下,2017-2018年全国范围内水泥错峰生产,从东北、西北区域开始陆续吹响了号角。
早在去年9月底,辽宁省工信委和环保厅便联合在东三省率先下发错峰生产省级文件——辽信建材250号文件《关于2017年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安排的通知》,在广泛征求企业意见的情况下,结合辽宁水泥产能过剩情况,做出停窑6个月的决定。文件下发后,在泛东北地区水泥行业引发了强烈反响。随后,黑龙江、吉林工信和环保两部门也都下发了错峰生产的文件。吉林相关政府部门借鉴辽宁省的文件,在错峰时间上与当地协会、企业沟通,决定在原有5个月的错峰时长基础上再协调一个月,执行6个月的错峰期。黑龙江水泥行业协会和企业也决定将错峰时长延长一个月,统一执行6个月的错峰期。可以说,对于本轮错峰生产,东北三省工信和环保部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
3年来,按照国家工信部要求,黑龙江省从2014年开始坚持开展冬季水泥错峰生产工作。黑龙江省工信委每年组织各地市工信部门和水泥企业召开错峰生产动员大会,安排部署错峰生产工作,了解企业错峰生产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并要求黑龙江省建材行业协会抓好具体落实工作,签订自律公约。对错峰生产好的做法、经验和典型进行宣传,对不执行相关规定、不守信企业进行约谈,拒不执行者予以曝光并纳入社会征信系统。
据了解,在黑龙江省工信委、环保厅联合发布了《关于黑龙江省2017-2018年度水泥错峰生产工作的通知》后,目前,区域错峰生产执行情况良好。
“吉林省工信部门高度重视每年错峰生产工作,前三年吉林省全部熟料线停窑,今年因为有两条生产线新上了协同处置项目故没有错峰。”吉林省工信厅相关司处负责人介绍了吉林近年来错峰生产的情况。
据了解,为落实错峰生产,吉林省工信厅积极协调省水泥协会每年组织省内水泥企业签订《吉林省水泥企业错峰生产自律公约》,共同承诺严格按时间错峰生产。工信部门也与环保部门联合组成监督检查小组,确保错峰生产执行到位。同时每年向工信部报告错峰生产工作总结,反映相关问题。
辽宁省工信部门也在不断推进错峰生产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错峰生产的持续执行,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省市相关部门及协会联动机制,具体来讲就是省直相关部门发挥组织协调,完善政策,重点督查作用,市直部门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共同保障错峰生产工作顺利推行。
环保风暴持续发力配套监管愈加完善
2017年是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空气污染治理是否能够实现目标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东北地区由于秋冬气压较低,容易出现静稳天气,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雾霾频发曾是笼罩在东北上空的阴影。
去年寒冬时节,正值冬季采暖期,当记者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进行水泥错峰生产调研时,并没有见到预想中的雾霾天气,恰恰相反,这里的空气质量连续多日都处在良好等级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在2016~2017年度采暖期共减少燃煤消耗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2.5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5550吨,减少粉尘排放24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0吨,实现了节能减排目的。
也是在去年,错峰生产已然写入《吉林省大气污染防治方案》,错峰生产被纳入到环境治理的大盘子里,意味着环保部门铁腕治污的勇气和对错峰生产利好环境治理的高度肯定。
吉林省环保厅大气处负责同志向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错峰生产施行三年以来,雾霾明显减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迈上了新台阶,以pm10为例,从2014年高达92微克每立方米到2017年11月底,PM10累积均值已经降到66微克每立方米,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下一步,环保部门还将配合工信部门探索错峰生产从水泥行业延伸到其他行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他表示。
作为政府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各省水泥协会在错峰生产中功不可没,在协调各方、最终促成水泥错峰生产顺利实施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黑龙江省水泥行业协会,记者了解到,三年来,协会一方面积极在相关政府机构和水泥生产企业之间牵线搭桥,为双方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协会还从宏观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行业发展局势,并以“大企业引领,小企业自律”为思路,普及错峰生产的概念和意义。
吉林省水泥协会副会长陈德功表示,为了加强监管,吉林省水泥协会多管齐下,从组织上成立了错峰生产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两个小组相互配合,积极参与吉林省工信、环保部门定期巡检,停窑期间基本每个月检查一次。从技术手段上,去年9月,协会组织吉、黑两省所有水泥企业加入了远程监督系统,走在全国水泥错峰生产监管前列。
这一监控系统,可通过手机端实时监控企业停窑情况,对不认真贯彻执行错峰生产的企业予以震慑。
“没有企业不想上这一监控系统”,这是因为吉林水泥协会领导均由大企业负责人担任,协会决定的事情,企业都能不折不扣地予以实施。
此外,吉林省水泥协会重视行业间的学习交流,积极进行行业沟通交流,通过汲取辽宁、内蒙、山东等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力求将错峰生产真正地落实到位,持久有效。
辽宁省水泥协会会长王友春同样为了错峰生产有序运行殚精竭虑。和黑、吉两省相比,辽宁在执行错峰生产的过程中遇到更多困难。这是因为辽宁省是目前全国水泥产能过剩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自2010年至今共新增产能2003万吨。目前辽宁有53条水泥熟料生产线,设计产能5300万吨,熟料生产企业25家,其中国有上市企业8家、外资企业2家、民营企业15家。存在企业数量多、集中度低、成分复杂的特点。
但在王友春的带领下,辽宁水泥协会近年来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坚定执行省厅文件,多次召开协调沟通会议,把企业的声音及时完整地转达给相关部门,协助政府协调和监督企业,确保错峰生产顺利执行,从而也保证东北三省整体错峰生产的良好局面。
充分肯定错峰意义期盼进一步常态化
调研期间,东三省工信部门、环保部门、水泥协会以及企业纷纷肯定了错峰生产几年来取得的成果,并希望在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过程中,尽快建立起错峰生产常态化机制,保护好来之不易的错峰成果。
本轮错峰生产中,黑、吉两省通过协会协调出6个月停窑时间,对比上一轮错峰生产,不仅时间延长了一个月,而且由分散停窑变为更加集中的冬季错峰停窑,从而实现进一步的节能降耗。
“执行错峰生产以来,企业效益有了显著提高。产能严重过剩之下,积压大量库存,资金压力很大,到了夏天产能又释放不出来,冬季错峰解决了这一难题,而集中错峰对旺季运行影响减少。”陈德功表示。
正是通过有序组织水泥错峰生产,水泥冬季生产的各种成本大大压缩,也避免了对来年旺季的影响。这其中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错峰期间,员工安置一直是受到关注的焦点问题,记者在东北调研时了解到多数企业在维护职工队伍稳定、保证职工基本工资发放的同时,主动开展停窑检修、职工技能培训、安全教育以及多种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保障了职工权益,维护了社会安定。
据近三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严格执行错峰生产,错峰生产一方面对解决产能过剩的动态平衡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产能置换、大企业引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
正如黑龙江省宾州水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所言:“冬季错峰生产意义重大,三年来持续执行,反映了政府有关部门、协会和各个企业在防治大气污染方面的决心和信心;同时,通过错峰生产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让生产企业切实感受到了好处。”
事实上,建材工业要实现转型升级健康发展,必须要抓住产能过剩、无序竞争等关键问题加以解决,开展推进错峰生产,使水泥熟料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效益好转,部分水泥企业的水泥技术装备能耗指标、产品质量得到改善。
“从认识上要清楚,行业利益高于企业利益,行业不好,企业不可能好。”陈德功在采访中多次强调。
业内人士表示,水泥产能过剩是普遍性问题,不是单独某一省区或某一企业自己的问题,要通盘考虑,通过冬季错峰生产,在有效改善大气污染环境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企业实现减亏,行业形象得以提升,行业价值进一步提高。
早在2016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34号),明确要求将“推进错峰生产”作为压减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加以实施;2016年10月25日,国家工信部、国家环保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为今后5年错峰生产工作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作为耗能和排放大户,以水泥为代表的传统建材工业一直饱受诟病。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正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决胜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
在水泥产能依然严重过剩和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错峰生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依然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错峰生产持续发酵,力度加大,其意义和效果将得到进一步肯定,从而对促进建材工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和进一步提质增效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