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频道 | 镁矿石 | 镁原料 | 镁制品 | 镁化工 | 镁合金 | 镁建材 上游 | 原辅料 | 燃料 | 设备 | 设备配件 | 窑炉工程 下游 | 钢铁 | 有色 | 水泥 | 玻璃 | 航空航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镁频道 > 国内资讯 > 综合
矿业转型升级的世界模式与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17-10-12 浏览量:1315

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深度结构调整,增长放缓,复苏乏力,矿业市场由繁荣进入低迷,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受到巨大冲击,面对众多突出的实际问题,矿业行业将如何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摆在我们面前,9月26日,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主办、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承办的以“矿业转型升级:世界模式与中国经验”为主题的研讨会上,国务院参事、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张洪涛,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新安等专家探讨和总结了大国工业化进程及实现工业化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当前中国能源资源勘查开发所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我们知道,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走出“萨默斯陷阱”,长期以来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局面得到了扭转,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均好于预期,特别是欧洲和日本;全球主要国家告别了最宽松的货币供应状态,货币政策开始回归正常化,美国已经3次加息。同时,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是去产能效果明显。这不仅提高了资源供应质量和效率,优化了资源供求结构,而且改善了全球矿产品市场的供求平衡。有专家表示,全球经济在震荡中复苏和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双重作用的结果是,采矿业利润显着增加,行业效益明显好转,全球矿业进入阶梯式缓慢复苏阶段。

这些说法和问题能为矿业领域的持续发展带来怎样的借鉴?让我们听听专家在会上说了什么。

矿业行业亟须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首先,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新安对于世界经济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的全球矿业提出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脱钩问题。他说,从目前到2040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经济增长会不会和资源消耗脱钩?从国外的一些情况来看,美国和欧洲的确出现了一些脱钩现象;据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的初步认识表明脱钩理论可能不成立,至少从经济增长总体上看,和整体的资源利用不会脱钩,但各门类资源之间会分化分异,有的资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会紧密联系,但也有的资源消耗,会逐渐脱钩,从主导地位退出。关系更加密切的资源将包括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矿产,高新技术用的矿产和新能源用的矿产等,这就预示矿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二是关于未来全球资源消耗问题。许多机构预测多种资源的需求峰值已经到来或即将陆续到来,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而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促进全球资源需求迅速上升的体量,另外,受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制约以及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发展,未来资源的需求方向也将受到制约。按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研究的初步认识表明,生态文明向低碳发展,但并非向低金属发展,有资料显示,大多数低碳生产还利用金属高度密集型的技术,也就是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些金属的需求量,特别是锂、铜、锌、稀土以及其他三稀金属会随之迅速增加。因此会存在不同类型资源的分化分异现象,所以面对实际情况,矿业需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三是如何看待当前全球矿产品市场价格的复苏及矿业企业利润的翻番式增长?有人认为,这是新一轮全球矿业周期的开始。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在初步研究中所得出的认识并不支持该观点。2016年,供求基本面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供应跌幅大于需求跌幅,第二类需求增幅波动而供应减幅波动,第三类供应增长而需求增幅更大。总之言之就是供应增加不如需求增加快,供应减少比需求减少快。2017年,供需基本面进一步改善,煤炭、原油、天然气、铁矿石均呈现需求增幅大于供应增幅的趋势。但随着一些临时减产和暂时关闭矿山的复产,预计从今年年底到今后两年,市场会略有下调,但幅度很小;同时考虑到新增矿业项目的周期性,预计未来市场形势会进一步好转。不可否定的是,中国对全球矿业的新贡献,是维护了全球矿产品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表明,由于未来周期在缩短,周期低谷的时间也在缩短,可以判断,现在不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只是周期内一个小峰值。

四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撤出自然保护区对资源市场有多大影响?按说市场会把这个问题看成是矿业发展的负面因素,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我们知道,严格的环保督察、安全大检查,加快了“散小乱污”等落后产能的退出,挑战传统矿产勘查开发方式,本身就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长期来看,这些“散小乱污”矿山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深度综合整治,并要通过环境修复进行达标改造,对不达标的矿山企业和落后产能必须要彻底实施“两端三清”,全面依法关闭取缔。这些举措定会进一步优化供应,改善需求,从而提升资源供应质量,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五是转型升级向何处去?张新安表示,近年来,中国矿业界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版,特别是创新驱动不断深化,未来的矿业将会呈现更加绿色、更加环保、更加高效、更加协调、更加开放的发展模式。

新常态下,我国矿业企业发展战略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金属矿产消耗减缓的事实。以及在世界能源革命浪潮此起彼伏,如何推动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以应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的当下,矿业界又将如何面对?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沈镭说:“矿业的新常态表现为,全球矿产需求依赖于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但中国对大宗矿产的需求增长速度不仅减缓了,增长幅度也缩小了。经济发展跟增长供需之间可能出现多期脱钩与复钩,这种脱钩将会多期反复,不是简单地维持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

沈镭预测,在短期3至5年内,矿产资源价格将继续波动;在未来10年内,我国煤炭、铜、铝、铅、钨、镍、铬等重要矿产资源的需求拐点将陆续到来,但需求总量将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新常态下矿业企业怎么办?对此,沈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第一,以去产能为抓手,推动大宗矿产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及更长时期内,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将着力推动去产能。资源型城市将在全国去产能战略中担当重要责任和义务。矿业企业要着力提高资源效率,实现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

第二,建立政府适当干预下的市场化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宏观角度,建议分步推进我国资源定价形成机制的改革,优先推进资源税费改革制度;逐步分类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规范资源产权市场,明晰产权,实现资源有偿开采;建立并健全资源储备制度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从企业微观层面,建立公平、公正、充分竞争的约束激励机制,着力提高资源性企业的自主定价能力和资源价格的稳定性。将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创新与资源税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经济发展潜力。

第三,打造矿业经济创新升级版。矿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仍需要更多的能源和资源。矿业企业要实施立体作战,实现矿业行业的整体突围:立足国内,调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结构,保障矿产资源安全;转型升级,扶持优质矿山,促进新型矿山建设;调整结构,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歼灭战;绿色低碳,防止非金属矿产产能扩张;体制创新,金融、税费、价格等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应对,“一带一路”倡议谋划中国的全球矿业布局。

加强全球矿业的合作共赢

自2016年底开始,国际矿产品价格全线反弹;2017年上半年,矿产品市场继续回暖,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年内涨幅均超过20%,镍、金、镁、钼等有色金属涨幅均超过10%。

针对市场的客观因素,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研究员向运川分析时表示,全球矿业市场出现复苏态势。矿业公司融资环境好转,业绩持续改善。2017年第一季度,全球矿业融资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矿业融资活动明显好转,社会资本对矿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正在恢复;采矿业对外投资并购触底回暖,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已宣布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采矿业海外并购交易17笔,涉及金额86.3亿美元,其中已有38亿美元完成交易。

其次,向运川对矿业领域如何把握“一带一路”的机遇也作了十分细致的诠释。他说,“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能源资源新格局变化提供了能源资源合作的契机--亚洲新兴经济体崛起带动该区能源资源消费量增长,世界能源市场重心逐渐东移,中国成为能源资源地缘政治的中心,能源资源企业更是合作的主力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铀、铜、铝、铅、锌、镍等矿产资源丰富,稀有、稀土、稀散等新技术矿产也有较大潜力。目前是中国利用境外铜、铝、镍等矿产的重要区域,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向运川就中国企业参与全球能源资源开发有何趋势作了肯定的回答:“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企业参与投资的境外非油气矿山已达170处,相比2016年底新增了8处,项目分布在6大洲41个国家。其中,非洲、亚洲和大洋洲最受企业青睐。”

他解释,当前国有企业是境外矿山开发的主力军,其控股或参股的矿山137处,占境外矿山总数的82%。我国企业控股矿山有141处,占比83%。为减少风险,中国企业更关注成熟的勘查项目或正在开发的矿山。

而铜、金等矿种是投资的主要目标。境外矿山涉及铁、猛、铬、铜、金、银、铝、钼、铅、锌、镍、钴、锡、钨、钛、铌、稀土、锂等27个矿种。铜矿项目49处、金矿项目17处、铅锌矿项目15处。

向运川指出,海外矿山获得资源量十分可观。矿山数量不多,但权益矿查明资源量规模可观。其中铜、钴、铬和铂族金属等矿种境外查明资源储量分别是国内的1.1倍、2.7倍、1.6倍和7.4倍;镍、锡等矿种的境外查明资源储量超过国内一半。

向运川强调,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沿线能源资源产业投资与整合,一定要充分发挥国际合作平台在能源资源领域中的作用,推进双边、多边国家合作机制。处理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关系,构筑合作发展共赢利益共同体,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一带一路”能源资源合作规划,打造金融投资合作国际化平台;充分利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机遇期,通过机制创新、金融创新、电子商务创新、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途径,构建“一带一路”矿业市场与矿产品市场智能化、网络化交易平台,共享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成果,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和重要矿产品定价、贸易、物流等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与深入,将有效推进全球矿业的支持,迎来矿业回暖的春天。

最后,向运川表示,矿业领域在经过长达9年的下行周期之后,我们期待全球矿业,特别是中国矿业全面回暖。同时,为打造全球矿业命运共同体,携手推动矿业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全球矿业的合作共赢。

“走出去”我们还需要补很多功课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裕伟及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院长张中祥,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李裕伟指出,目前我国矿产勘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还没有到位。原因一是风险勘查资本市场目前只有采矿的市场,在风险板块里没有矿产勘查只有科研的结果即没有资本矿产勘查市场,资本来源就不稳定。这是我们要补课的地方。二是地勘单位转变为市场勘查主体还是处于初级矿业公司,由此竞争能力和发展方向就会存在问题。三是矿产勘查领域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落地。他解释,勘查矿业权就是一种资源,而勘查技术、勘查劳动力、勘查资本都是勘查资源,这些资源在市场中没有将配置的作用发挥出来,而是政府主导发挥了配置的主要作用,从而限制勘查市场的活跃。四是要提高矿产勘查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在勘查人才、资本、积累野外勘查经验上下功夫。

张中祥指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海外并购、投资的战略风险。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经常以为搞定了东道国政府就解决了一切问题,中国企业只关注“政府许可”,而非民间的“社会许可”,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由于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最终导致投资项目搁浅。如果不能妥善应对,这些都将会对其参与实施“一带一路”项目带来困难与风险。

中国企业也应该改变以往不重视劳工法和环境法规、过于依赖政府官员的“上层路线”,转而大力加强“下层路线”的探索和培育,学习国外文化和市场经验,雇佣当地优秀人才,真正实现文化的融合,从理念到方式上适应国际规则。他表示,当今世界70%的企业并购后并没有能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且70%的并购失败直接或间接起因于并购后的整合过程。


关键词:矿业 矿业转型升级
我要评论
验证码:换一张校验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想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工业矿物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内容。
主办单位:辽宁省非金属矿工业协会  承办单位:辽宁吉美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专线:13332429808/微信同号
ICP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辽B2-20160100-4/辽B2-2016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