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机床轰鸣的智能化车间里,机械臂精准完成焊接作业;菱镁新材料生产线上,高端耐火材料陆续下线;工业互联网平台上,千余家企业实现数据协同⋯⋯“十四五”以来,我市以“8+1”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深耕工业“五改”、深化“双鞍”融合,推动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较2021年净增199户达913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创近十年最佳,工业经济总量、结构、质量实现全方位跃升。
工业总量稳步攀升,筑牢振兴发展“压舱石”。“十四五”期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幅达26.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回升态势,2023年、2024年分别增长3.8%、4.6%。民营经济成为工业增长的“生力军”,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21年低于国有控股8.3个百分点,逆袭为2025年1至9月的11.9%,高出国有控股1.7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1%,较大中型企业高出7.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破解“一钢独大”传统困局。作为老牌工业城市,鞍山市曾长期受限于钢铁产业占比过高的结构性矛盾。“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推动产业布局迭代升级。数据显示,钢铁及深加工行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从2022年的30.3%降至20.8%;鞍钢集团26户独立法人企业产值占比从46.4%降至40.8%;铁矿行业占比从37.1%降至32.6%。与此同时,菱镁产业异军突起,增加值占比从12.2%提升至16.8%,高端镁耐火、镁建材等产业初具规模,产品高端化率提升10个百分点达30%。
工业投资爆发式增长,为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鞍山市以工业“五改”为突破口,掀起项目建设热潮。截至2024年,全市累计实施“五改”项目800余个,完成投资近500亿元,2021至2024年“五改”投资从56.4亿元增至132亿元,2024年投资额居全省第二,增速达35%。这些投入换来了显著成效,企业新增产品200余种,生产效率平均提升15%,年利润增加15亿元,资源利用率提高15%。凭借在技术改造领域的卓越表现,我市成功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工业“五改”已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改造的典范力作。
产业升级深度突破,传统产业插上“智慧翅膀”。第三代汽车板、家电镀铝硅板等高端产品陆续问世,钢铁产品精深加工率从23%提升至32%,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加速向高端智造转型,2025年1至9月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规上增加值增速达23.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消费品产业培育出九股河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名优特品牌占有率提升10个百分点达55%;化工产业依托3个省级化工园区实现集聚发展,产品精细化率跃升至57%,园区入驻率达60%;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工业固废循环利用率提升至22.95%,实现“变废为宝”。
“双鞍”融合持续深化,激活央地协同“聚变效应”。鞍钢与鞍山共同成立推进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层会商、专题会议等常态化机制。在技术协同方面,鞍钢股份“交通与能源钢铁材料中试平台”获批工信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鞍钢—东大高品质钢铁材料制备中试基地建成投运,打造全国首个全流程冶炼智能化中试场景;在数字协同方面,鞍钢集团自动化有限公司“羽嘉工业互联网平台”连续两年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优秀解决方案,鞍钢矿业“天石工业互联网平台”跻身省级平台行列;在产业协同方面,鞍钢产品本地加工率达22.5%,供应链本地配套率达58.6%,形成“冶炼—加工—应用”的本地产业链闭环。千山湾矿业实验室开发的国内首个露天矿智能开采生产平台,发布28项矿业前沿科技成果,推动采矿行业智能化变革。
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鞍山市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228户创新型中小企业、153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8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筑起创新梯队;59户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39个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7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彰显转型成效;10个制造业单项冠军、15户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展现了“鞍山制造”的硬核实力。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