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引 子
矿山与绿色,两个看似不融洽甚至有些“矛盾”的词语。绿色矿山建设,一项化冲突为和谐的举措。
印象中,矿山开采总离不开尘土飞扬、污水横流,收获财富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如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建设绿色矿山,是我国的作答。2024年4月,自然资源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绿色矿山建设定位转为“全面推进”。
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完备、分布集中,现已发现矿种97种,菱镁、铁、硼、滑石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形成了钢铁、能源、有色、机械、化工、建材等门类齐全的矿业经济体系;矿山数量众多,现有有效矿业权共1137宗;矿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2023年,全省矿石产量2.88亿吨、设计采矿能力7.26亿吨,矿业产值全国第九。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弊病也慢慢显露:生态破坏严重,留下遍地“伤疤”;设备陈旧老化,开采工艺和技术落后,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为精准有效破题,我省自2019年开始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并于2022年开展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行动收官之年,记者深入走访我省多家建成的、在建的,国有的、私营的,大型的、中小型的矿山企业,探寻三年创建320余家绿色矿山背后的故事。
绿在面上
“不愧是山水集团,有山有水的。”走进大连山水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山水水泥”)的厂区,记者指着一处假山景观开玩笑地说。一句话逗乐大家,也引发了他人感慨,“是啊,看这环境,闻这空气!”“要不是看到门口的牌子,真想不到这是家水泥厂”……
你一言我一语让公司生产经理李伟很自豪,“等下带大家看看,现在的水泥厂可不再是暴土扬长、埋了吧汰的喽。”
在自然资源部2020年印发的《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中,首先便对“矿区环境”作出要求,围绕矿容矿貌和矿区绿化提出功能分区、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固体废物堆放、道路清洁情况、矿区绿化覆盖等17项具体指标。对照评价标准,我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印发了《辽宁省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提出“指导矿山企业对生产区、生活区合理分区,加强矿山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物、扬尘等污染防治全过程监督……”要求,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副处长孟庆富解释:“简单说,这条指标就是要让矿山的绿色,‘绿’在看得着、摸得到的地方。”
大连山水水泥做得挺好。
从厂区办公大楼出来,地面平坦洁净,修剪整齐的树木分列道路两边。“我们先后投入100余万元,对厂区和矿区做了功能划分,并进行大规模绿化,工作环境不可同日而语。”李伟介绍。
站在矿山观景平台向下望,开采区作业井然有序,山风劲吹却难见尘土飞扬。这得益于公司的系列降尘举措——在生产挖装区采用雾炮降尘,给运矿车辆全封闭盖上苫布,出矿区车辆进行全自动清洗……此外,公司还投入150余万元建设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生产现场的噪声、粉尘等,如有超标立刻报警。
在土地治理与复垦方面,大连山水水泥栽植灌木1.5万余株,整体绿化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大连山水水泥磨盘山石灰岩矿矿长孙强孝表示,在矿区种树学问很大,要栽植适宜生长的、成活率高的树木,才能达到植“绿”目的。
“绿色矿山”里不仅有“山水”,还有瓜果。位于铁岭南部的铁岭中南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岭中南矿业”)里便藏着一个小果园。采访那天,果园的树下满是掉落的苹果、梨等水果。
“你摸摸叶子。”看记者站在树前,省绿色矿山建设第三技术指导督导组组长任毅说。带着好奇,记者摸了一下近旁的树叶,手上竟未沾灰尘。“平时指导矿企,我们也会用这招检验企业的建设成效。”任毅解释。说话间,一辆运矿车从旁经过,不见扬尘,同行人谈笑依旧。
可是作为一家生产砂石骨料的企业,是怎么保证碎石工序不产生扬尘的呢?答案是一个“蓝色大罩子”。
总经理罗建平介绍,为最大限度降低粉尘对环境的污染,企业投入几百万元将骨料生产线和堆放区完全封闭起来,封闭式生产和仓储解决了粉尘无组织排放问题,实现粉尘零排放。这一举措,在全省同类型采石企业中也是独一份儿。
走进“蓝色大罩子”,别有洞天:程控自动压滤机里,被挤扁的泥饼依次掉落,为进一步抑制粉尘产生,提高骨料质量,铁岭中南矿业采用湿法生产,利用循环水清洗碎石,节约又环保。
矿区环境治理好不好,百姓反馈很重要,评价指标中有一条为“社区和谐”。李伟表示,从前粗犷的生产给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这几年,在搞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企业也不忘为百姓提供就业机会,帮助村里修路,大家好评不断。
绿在里子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创建绿色矿山,不仅要绿在面上,更要绿在里子。
“一开始提绿色矿山,大家都两眼一抹黑,以为就是在山上栽点树、种点草。后来听专家讲课才明白是咋回事儿。这是事关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工作。”李伟说。
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这场“绿色”改革一点不为过。我省在《辽宁省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指出,“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积极引导科技创新,推进数字化矿山建设。”
为做好宣传辅导,我省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多次到矿山企业宣讲,并创建“辽宁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微信公众号,围绕政策、规范、标准等内容,及时动态更新辅导资料和信息。在出台考评标准前期,还在全省遴选大中小型矿山企业共同探讨考评体系的科学性、严谨性、合理性,并模拟整个打分流程。
“建设绿色矿山就像装修‘老破小’。”谈论中,大家抛出如此比喻。的确,我省的矿山有七成为小型矿山,大多建成早、开采久,由于设备老化,开采方式和技术相对落后,可谓矿山中的“老破小”。装修“老破小”,不能只搞涂墙面、贴瓷砖的表面功夫,还要从根源问题入手。“企业要进行由内而外的全面体检,找出阻碍高质量发展的弊病,对症下药、逐个击破。”孟庆富说。
你能想象吗,在铁岭中南矿业这个小型砂石骨料生产企业里,竟然有一个实验室。
“建立实验室是为了让企业持续产出高品质产品,同时精准掌握各等级混凝土在使用我们产品时需要的水、水泥、粉煤灰等各类材料的配比,帮助客户提前算一笔‘明白账’。”罗建平说,经测试,同等条件下自家产品可为混凝土企业降低水泥用量15%左右,节省外加剂用量10%左右。一位当地企业的负责人称自己是罗建平的铁杆粉丝,他告诉记者:“用中南的产品,踏实又划算。”
科技贯穿这场“绿色”改革。
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连山水水泥安装了石灰石在线分析仪,实时分析每车矿石的品位,并根据品位值进行配矿,减少矿石无故损耗。同时,公司还通过优化开采工艺,综合回收利用伴生硅资源,“吃干榨净”每一寸矿山,延长开采寿命,“原来的开采方式只能开采20年,现在30年都不止了。”孙强孝兴奋地说。
和上述两家企业不同,本溪龙新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溪龙新矿业”)的思山岭铁矿在建设之初就以绿色矿山为标准。这是企业自觉,更是国家要求。
在本溪龙新矿业的中控室内,生产计划室主任丁勇向记者展示了企业的智能综合管控平台,涵盖智能选矿、井下安全、智慧采矿等多个模块。“我们给每位下井的工作人员都配备了定位卡,位置精确到米,实现系统内实时监控,在保证人员安全的前提下,还能远程管控设备的运行状态以及每日采矿数据。”秉持着绿色低碳理念,企业在选、采、冶、加等环节都采用了高效低耗低污染的新型工艺和设备。
作为采访企业中唯一的地下开采矿山,本溪龙新矿业下井区地铁入口般的地下通道,刷脸打卡的入井方式,让人眼前一亮。在通往候罐区的通道顶部,竟是“蓝天白云”的图案,这个巧思来自老矿人、本溪龙新矿业安全环保处(绿色矿山办公室)处长焦永富,“我太知道矿下工作是啥滋味了,一出井最想看到的就是蔚蓝的天空。”
在矿山领域从业30余年的采矿厂安全副矿长王业军用“天差地别”来形容现在的工作环境,“以前上班总是战战兢兢、灰头土脸,现在不但环境舒心,而且很安全。”
绿在蔓延
建设绿色矿山,仅仅“创建”还不够,把“创建”变为“持续推进”,化“持续推进”为“矿企自觉”,把“绿”留住、让“绿”延续,才是应有之义。
我省的绿色矿山创建自2010年以来经历试点起步、部门推进、政府主导三个阶段。其中政府主导阶段自2022年起延续至今。绿色矿山建设已成为我省实施“绿满辽宁”工程的重要内容,更是被纳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之中。
在省自然资源厅矿保处的墙上,挂着“全省绿色矿山三年行动工程进度图”。采访那天是2024年10月末,表格几乎贴满绿色小旗,代表着工作已接近尾声。目前,我省已纳入绿色矿山创建管理的矿山企业共计639家,建成绿色矿山414家,建成总量与增幅均居全国前列。
绿色矿山建设意义重大。
从矿山企业角度讲,科技创新、工艺优化能帮助企业延长矿山寿命,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规范化管理、生态化建设也能重塑企业形象,确保企业健康平稳安全发展。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矿产资源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的源头。当前,我省正聚力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冶金新材料产业基地、优质特色消费品工业基地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加快发展航空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等22个重点产业集群,很多都离不开矿产资源开发及关联产业的支持。
绿色矿山建设困难重重。
孟庆富表示,三年行动中我省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全省矿山基数大,创建工作量大,且大多数矿山企业基础薄弱,整体环境差、设备陈旧,是难啃的“硬骨头”;二是中小型矿山企业实力不强,在建设上投入有限;三是我省菱镁矿正面临矿业权整合,给绿色矿山创建带来了一定压力和挑战。
基层的声音更加鲜活。
“一些客观因素困住了企业。”朝阳市自然资源局矿保科科长张云波表示,朝阳市矿体分布较广泛,造成了企业小散乱的现状。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加之受资金限制,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只有扭转企业负责人的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一些矿山的经济价值也限制了企业的资金实力。本溪市自然资源局矿保科科长高鹏认为,绿色矿山建设是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通过建立“谁破坏,谁修复”的意识并持续行动,离成功就不会远。
从问题破局,我省积极落实自然资源部出台的土地、矿产、财政、金融四方面支持政策,并增加矿业权出让、优化用地用矿手续、省级奖励资金等奖惩措施。明确省级财政对绿色矿山实行一次性奖励制度(国家级15万元、省级10万元),对未完成矿山依法依规采取限期整改、纳入异常名录、停产整顿和依法退出市场等约束性措施,激发企业建设绿色矿山的内生动力。针对菱镁行业,专门研究制定省级菱镁矿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并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为更好地帮助企业科学、合理、专业地建设绿色矿山,我省还建立了绿色矿山技术机构信息库,入库机构33家、专家和技术人员475人,供矿山企业选择。
2021年、2022年、2023年全省矿山分别投入创建资金6.8亿元、11.9亿元、1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7%、75%、10.9%。
绿色矿山建设未来将走向何方?
“这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我们要与应急、生态环境等部门持续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对矿山企业做好理念引导。”孟庆富表示,针对资金问题,要协调地方商业银行依托专项行动部署和绿矿创建方案,适当支持中小矿山融资创建绿色矿山,同时协商省级财政出台贷款贴息政策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我省还要在“提质增效”上做文章。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导矿山企业,在探、采、选、加等全流程引进先进高端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是注重产业协同发展。不仅矿业领域要增绿,冶炼业、建筑业等领域也要积极向“绿”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矿山的全产业链绿色清洁生产,让越来越多的矿山身披“绿装”。
观与思
建“绿”亦是建未来
如果没有亲自站在观景平台瞭望开采区,如果没有亲手抚摸矿区的树叶,如果没有亲耳听到老矿人讲生产的增效增值,就无法真切体会到建“绿”给矿企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而如果不建设绿色矿山,或许就等于放弃了产业的未来。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2024年4月,自然资源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明确指出,各地要立足矿业发展实际,推动新建、改扩建、生产矿山(证照合法有效、近3年内正常生产、剩余储量可采年限不低于3年)全部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建设绿色矿山从原来的“优秀线”变为如今的“及格线”,因为不建“绿”无未来。
透过我省三年创建320余家绿色矿山的实践可以看到,建“绿”与未来紧密相连。企业的产品更优了、产业链更长了、客户忠诚度更高了、矿山寿命更久了、生态环境更美了……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无不昭示着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作为一项系统工作,相信绿色矿山的建设必将带动更多行业、更多产业向“绿”而行。
告别“灰头土脸”,“绿”意盎然的矿山承载起更多希望。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