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近日,中国环境等多家媒体报道,全国碳市场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启动会顺利召开,预示着碳交易市场即将纳入新的血液!
北理工大学发布的《中国碳市场回顾与最优行业纳入顺序展望(2023)》报告,指出下一阶段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时的行业优先纳入顺序为:水泥制造、炼钢、平板玻璃制造等。
中国水泥的碳排放量占总排放的13.5%,约为12亿吨,面对如此巨大的排放量,水泥行业该如何减碳?水泥企业有哪些机会,如何开展碳核算和实现脱碳,以迎接碳市场?
水泥行业稳妥有序进入全国碳市场,这对于具有竞争优势的头部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大企业有望通过兼并收购进一步扩张,增强话语权,价格中枢有望逐步抬升,并通过骨料等业务打造新的增长极。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则面临着较大成本压力。
成本压力其实就是通过碳市场把降碳责任真正压实到每一个企业时所触及到的痛点。生产经营成本、管理成本、人力成本、交易成本等都有可能发生增项,特别是为降碳而投入的科技创新成本,更令企业有一丝担心其变为沉没成本的隐忧。
首先,碳交易将直接影响水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如果企业的配额不够,就需要购买,这时候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就增加了;
其次,进入碳市场,企业要增设专门的部门、人员和岗位,来完成碳排放核算报告、建立自身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引进金融专业人员,制定碳交易策略,完成碳市场交易工作。这些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也是要考虑的;
最后,碳交易成本也不能忽视。水泥企业的交易量一般都比较大,如何降低交易成本、采取什么样的交易方式,企业也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进入碳市场,就意味着企业必须要为使用碳排放权而买单,反映碳排放成本的价格信号已基本形成,这一信号将成为影响企业制定生产计划和调整用能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实际上,在双碳目标的要求下,已经有诸多水泥企业开始提前布局,以应对节能降碳的趋势。譬如,使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燃料,如使用风力和太阳能等能源;通过回收和再利用废弃物,在水泥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使用替代燃料,以追求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碳排放等。
但在水泥行业整体下行及即将被纳入碳交易体系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在降碳方面感到无从下手。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