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玻璃产业是河北省沙河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在治理大气污染和压减产能双重压力下,沙河市以实施严格排放标准为切入点, 倒逼玻璃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延伸产业链。沙河市玻璃产业正开启绿色发展之路,加快从“制造”到“智造”转变。
传统玻璃产业面临环保之痛
沙河市玻璃产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发展,目前全市玻璃产业产能为1.6亿重量箱,约占全国的20%。
1982年,沙河市第一家玻璃厂开业,以废旧玻璃为原料,采用简单“小平拉”工艺,投资少见效快。到1996年底,“小平拉”生产线达到128条,年产2000万重量箱左右。20世纪90年代末,沙河市玻璃向格法生产工艺转变。2006年以来,大批浮法玻璃生产线投产。
“沙河市玻璃产业的兴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沙河市西部太行山石英砂丰富,石英砂是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材料。”沙河市经济开发区副主任张生运说。
但过多的玻璃生产线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环保压力。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邢台市常年徘徊在全国倒数,而沙河市又在邢台下属的区县中位列倒数。
邢台市生态环境局沙河市分局副局长姚广科表示,对沙河市来说,即使所有企业排放都达到标准,但因玻璃企业过度集中,区域排放量还是有可能会超过环境容量。
铁腕治污倒逼产业升级
“以前烟囱冒黑烟,安装脱硫装置后,冒的是白烟水蒸气,现在实施‘烟羽消白’措施后,冒白烟也成为历史了。”沙河市鑫利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荣利峰说。
走进沙河市鑫利玻璃有限公司,抬头仰望烟囱口,肉眼看不到水蒸气烟痕,而一旁的车间内生产线却在正常生产。荣利峰说,企业投资4000多万元,实施“烟羽消白”污染减排升级改造工程,初步实现了污染物“近零排放”。
近年来,面对严峻的环保形势,沙河市将治污作为玻璃企业生产经营的前置条件,用环境标准倒逼传统行业转型。
“我们对预期不能完成环保设施的玻璃生产线采取炉窑熄火措施,企业要么达标排放,要么停产治理。”姚广科说,玻璃炉窑必须连续生产,一旦熄火就等于报废,因此即便增加几千万元环保设备,也没有谁愿意因小失大。
据沙河市统计,该市累计投入20亿元,对在产玻璃企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建成脱硫、脱硝、除尘等环保设施;投入2亿元对在产玻璃生产线完成“烟羽消白”工程建设,实现“超超低”排放。
在环保高压措施下,沙河市在产玻璃生产线由最多时期240条减少到20条,累计去化产能1.084亿重量箱。截至今年6月底,沙河市PM2.5浓度为6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99%。
产业结构优化 加快绿色发展
走进沙河市鸿昇玻璃有限公司,焕然一新的车间内科技范儿十足,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薄薄的玻璃原片……
“这是一条由普通浮法玻璃生产线升级改造而成的超薄光伏电子玻璃生产线。”车间主任刚晓亮说,该生产线可年产厚度0.8毫米至1.1毫米的多规格超薄光伏电子玻璃144万重量箱,产品可应用于太阳能基板、高档汽车玻璃、高端显示器等多个领域。
“现在来看算是‘因祸得福’,环保动真格,短期来看企业成本提升,但为摆脱困境,普通玻璃向高附加值、低耗能深加工产品转变,实现工艺技术的革新。”刚晓亮说。
以治污促转型,沙河市玻璃产业加快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近年来,沙河市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立河北省沙河玻璃技术研究院,为河北乃至全国玻璃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如今,沙河市玻璃产业深加工率已达45%,年消化玻璃原片6400万重量箱以上,可生产钢化玻璃、工艺美术装潢玻璃等1000余种玻璃深加工产品。
“治理大气污染,是为了更好地高质量发展。”沙河市委书记刘果芳说,玻璃产业必须加快调整重构、提质增效,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