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最近,从网传退休从事教育到公布传承计划传位张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可以说是始终活跃在中国各大媒体的头条焦点人物。
9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发表了主题演讲《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在会上,更是语出惊人,发出了未来十到十五年,传统制造业面临的痛苦将会远远超过今天的想象的论断,此论断一出立马引发了大家的广泛讨论,中国制造业寒冬真的将临了吗?
马云的传统制造业痛苦论
马云在上海举办的 2018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未来三十年,智能技术将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传统制造业、服务业,改变教育、医疗,我们所有的生活会因为被数据被计算所改变。
与此同时,在未来十到十五年,传统制造业面临的痛苦将会远远超过今天的想象。企业如果不能从规模化、标准化向个性化和智慧化转型,将很难生存下去。未来成功的制造业一定是用好智能技术的企业,因为不会用智能技术的企业,将全部进入失败领域。
那么,中国传统制造业寒冬真的将临了吗?
当我们从传统制造业发展历史及现状深入去看后,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纵观中国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促进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高速发展的,一直是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生产制造业。这些传统制造业的成功,一直以来依赖的是中国密集的人口红利和低价的资源成本。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人口红利开始不断衰退,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开始不断提升,这种改变让中国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生产制造企业举步维艰。
同时,中国制造业的长期以来对于低成本劳动力、低成本资源、低成本土地的严重依赖,导致了制造业技术附加值和产业附加值相当低。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对于消费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制造工艺开始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中国传统制造业在面对互联网科技的攻势下毫无还手之力。
正如马云所说,在未来三十年,智能技术将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现阶段依靠低廉成本所推动的以流水线超大规模化生产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制造业如果不试着主动改变,将人工智能纳入体系,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寒冬可能真的难以避免。
不是中国的制造业不行,而是落后的制造业不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飞速发展,“中国制造”、“make in China”等中国制造业的标签席卷全球。从规模上看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的实力毋庸置疑。
但在看似繁荣的制造业背后,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国内的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却远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
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倡导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从而进一步夯实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或主导力量。
马云表示,未来数据将会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智能时代是基于这些改变而随之发生的巨大的社会变革。未来制造业不仅仅是制造业,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是制造背后的服务和体验,未来的制造业都是服务业。未来制造业依靠的是数据,是服务业,服务业发达的地方,新制造才会发展起来。
马云强调:未来制造业的重点不是引进资金,而是引进知识和人才。
中国的制造业要发展、要盈利,要成为有量更有质的中国制造,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促进制造业个性化和智慧化转型升级。
AI技术再先进 如果不能推动制造业转型都将失去意义
在此次大会上,马云强调:AI技术、区块链技术、IoT技术必须要能用之于制造业。
这些技术再先进,如果不能和制造业、服务业相结合,不能推进转型升级,不能推动社会更加绿色、更加持续发展、更加普惠的方向变革,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快乐,这样的技术毫无意义。
马云在演讲中表示,机器有智能,动物有本能,人类有智慧,人类这种智慧是机器无法获得的。“AI翻译成人工智能并不太准确,应该是机器智能。”马云认为,人类需要学会尊重、敬畏机器智能,机器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逻辑。通过不断学习,向万物学习,做人做不了的事情,他认为这才是了不起,让机器纯粹模仿人类意义并不是太大。
他还指出,智能是改变世界的工具,智慧是是改变智能的思想,我们应该真正担心的不是机器智能,会超越人类的智慧,而是人类本身的智慧会停止增长。
马云在讲话中提到,除了金融,制造业仍是新兴技术可以瞄准的最大市场。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制造业中得到了应用,但并没有显示出它们的全部潜力。
根据马云的说法,如果区块链可以作为制造业公司的主要数据处理技术和分散数据库大规模使用,那么分散系统将真正成为金融领域之外的主流应用。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