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7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李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在长达近2万字的报告中,对过去5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并对2018年工作提出建议。其中哪些内容涉及到了钢铁行业?政府工作报告对未来的钢铁行业又有哪些重要影响?
回顾“去产能”工作中钢铁行业取得的成绩
在政府报告中,李总理对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的成绩给予了认可。报告提及“五年来,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基础上,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大去产能力度,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予以支持,用于分流职工安置。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安置分流职工110多万人。”
过去5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钢铁业壮士断腕去产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常态化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清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和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不达标的过剩产能加快退出。仅最近2年时间就化解逾1.15亿吨钢铁产能,并彻底取缔“地条钢”,从根本上扭转了“劣币驱逐良币”局面,市场环境得以明显改善,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优势产能得到发挥。通过控制债务规模,增加股权融资,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行业效益明显提高,多年大面积亏损的局面得到扭转。
新阶段,新要求
新的阶段,政府工作报告对明年钢铁业供给侧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继续破除无效供给”,
重点是,“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加大“僵尸企业”破产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职工安置和债务处置。
根据之前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钢铁粗钢产能净减少1亿至1.5亿吨。考虑到2016-2017年已经成功去产能1.15亿吨,如果2018年的3000万吨目标达成,那么钢铁行业基本可以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的去产能任务目标。
僵尸企业的出现,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因素。在过去,很多僵尸企业宁愿等待也不愿意停产、退出,靠补贴和贷款维持存活,一些地方政府、银行、关联企业在利益纠葛中不得已为其充当着保护伞。在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僵尸企业研究报告——现状、原因和对策》报告称,钢铁以51.43%的比例成为僵尸企业比例最高的行业。
让僵尸企业愿意退出,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让员工能够得到稳定的去向,二是对于企业债务要有有效处置办法。因此,要清理僵尸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钢铁行业长期稳定增长,就必须对症下药。让产能过剩的“僵尸企业”、扭亏无望的劣势企业愿意退出市场,建立产能出清企业退出通道,改过去的破坏性退出为有序退出。
新时期,新环境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里还提到,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2018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实行限期达标。
未来,环保将成为钢铁行业继“去产能”后又一个“紧箍咒”。2017年,钢铁行业一系列新的环保标准陆续出台,新的环保法、环保税开始执行,重点区域的空气实时监测,“2+26城市”大气污染考核明确指标。2018年春节刚过,唐山非采暖季限产10%-15%、邯郸二三季度限产20%等征求意见稿发布、河南2018年采暖季限产办法提前出台,意味着钢铁行业环保限产常态化机制正在建立。
新时期,对钢铁工业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未来钢铁业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量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钢铁工业的绿色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钢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新蓝图,新需求
在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钢铁行业一副崭新的需求蓝图展开眼前。“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更新升级,带来的钢铁需求潜力将是巨大的。
区域经济方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制定西部大开发新的指导意见;落实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举措;继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拓展“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新空间。
基础建设方面,今年要完成铁路投资732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左右,水利在建投资规模达到1万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城镇化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菜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改善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强排涝管网、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
房地产方面,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今年开工580万套,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