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新动能正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不断推动质量和效益的提升。”11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快递业、分享经济……近年来,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引爆”市场,逐渐成为市场“新宠”。
新动能对经济增长贡献超3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撰文指出,新动能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至关重要,其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还有新生产力的涌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含金量的提升,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孟玮在发布会上透露,近年来,国家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新动能成长速度和支撑作用超出预期。据有关机构测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一些东部省份已经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
上个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显示,在新旧动能转换方面,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新产品需求非常旺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分享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迅速成长;“放管服”改革使得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
在新动能促进就业方面,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中心发布 《2017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报告》印证了新动能对就业市场的贡献。该报告显示,中高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就业的正向影响已经凸显。2006-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从业人数从2006年的74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1354万人,年均环比增速达到6.8%。高技术产业从业人数的增速,明显高于各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增速。
“四个加快”为新动能保驾护航
孟玮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以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抓手,推动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3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推进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引领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汇聚国际一流创新资源,构建开放型的协同创新集群,推动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更好与实体经济融合。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已有具体部署。
从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北京前沿国际人工智能研究院近日成立。研究院按照“1个研究院+N个创新中心+N个科研条件平台”的三层开放式组织架构组建,通过聚集一批国际一流的科学家和机构,构建顶级人才团队,聚焦重大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和关键产品,提供全链条创新支持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落地实践,力争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
上海将在2018年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强生命科学、量子科学等领域前瞻布局,还将新建北斗导航、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低碳技术、临床研究等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
此外,孟玮表示,下一步,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一是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落实好“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程。运行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新创业融资渠道。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本的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二是加快推进形成有利于“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紧紧围绕激发潜力、增强活力,着力营造包容创新、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探索构建审慎监管和社会共治相结合的管理格局,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文件,加快完善配套政策,形成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坚持发展与监管并重,促进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促进工业企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打造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助力产业升级。出台“互联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