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
- 供应
- 求购
- 资讯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6月CPI和PPI数据,数据显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降幅略有收窄,6月份PPI上涨5.5%,涨幅与上月持平。
事实上,有些宏观经济数据,高了不好,低了也不好,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就是如此。正常情况下,PPI数值太高,意味着通货膨胀来临,而数值太低甚至长期负数,则又会引发通缩的担忧。
对于身处其中的工业企业而言,如果PPI过低或者长期负增长,则意味着产品卖不上价格,甚至还有可能亏本。那么,究竟如何来平衡一个适度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增长?如何让企业生产的产品既有竞争力又有生存向上的动力呢?分析一下影响PPI的主要因素或许能为我们找到一些答案和方法。
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影响我国PPI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国内原材料成本变动;二是国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推动产品成本增加;三是由货币投放引发的流动性过剩会为物价上涨提供动力;四是投资和消费需求扩张也会影响PPI上涨。
回顾2000年以来中国的情形,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四方面因素在近十几年来突出地影响着中国PPI的数值变化,对中国的工业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比如,石油价格,随着中国原油出厂价格参考国际三大原油期货市场价格后,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基本接轨。加上中国期货市场的日益丰富与成熟,我国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也已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导致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化直接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起伏涨落之中,中国企业也逐步成长起来,与国际一步步接轨。
再比如,由于国内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中国沿海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转型并引发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更导致了诸多企业将生产移居其他更有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这个走势,今天在中国及全球许多地方仍在不断上演。
至于货币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长时间的货币宽松政策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厂价格形成了重大影响。当然,更直接的价格变化就国内而言,在投资和消费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比如2008年之后中国四万亿的大规模投资带来的影响,大量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带来的钢铁、水泥等一大批工业产品价格在短时期内的变化,有价格的疯涨也有跌至谷底的惨淡。以钢铁行业为例,2012年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压力突出,钢材价格大幅下行,全年钢材出厂价格下降10.6%,部分产品价格甚至一度跌到十年前的水平。
在2016年9月以前,由于中国经济的主动放缓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回落与低迷,中国PPI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同比负增长。其间许多工业企业运行困难,产品价格长期低迷。
目前,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逐步退出货币宽松,中国也转向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加上“三去一降一补”的深化推进,高杠杆、过剩产能逐步得到抑制,工业产品价格也开始恢复,2016年9月以来,中国PPI持续保持同比正增长。更重要的是,价格的上涨不仅令企业展现生机活力,也不断刺激消费的恢复与增长。不仅如此,随着企业盈利水平的提高,也会增强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增强获得金融机构贷款能力。因此,一个适度的工业品价格增长有利于实体经济回暖。
值得注意的是,要维持一个适度的工业品价格增长环境,尤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谨防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引发的结构性价格过快上涨。二是谨防产能过剩、需求减弱引起的价格持续低位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在相对平衡中寻找到适度价格增长的环境。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