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频道 | 镁矿石 | 镁原料 | 镁制品 | 镁化工 | 镁合金 | 镁建材 上游 | 原辅料 | 燃料 | 设备 | 设备配件 | 窑炉工程 下游 | 钢铁 | 有色 | 水泥 | 玻璃 | 航空航天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镁频道 > 国内资讯 > 动态
从“原字号”“初字号”向“新字号”“深字号”迈进——看辽宁菱镁如何突破瓶颈寻求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9-11-18 浏览量:2655

什么资源,辽宁已探明储量占全球总量的20%、占全国总量的85%,用它生产的耐火材料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0%,在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高温冶炼产业链条中不可替代?

什么产业,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换来飞速发展,一度成为环保督察的重点对象,综合治理带来原料和产品紧缺、产品价格非理性上涨,如今又出现低端重复建设,产品产量相对过剩,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亟待转型升级?

两个看似大相径庭的问题,答案却息息相关:菱镁资源和菱镁产业。

菱镁就是菱镁矿,属于特种资源,其矿产品及镁制品有着天然的优越特性,是性能优良的耐火材料。辽宁是中国菱镁矿储量最集中的地区,矿藏主要分布在海城、大石桥、岫岩满族自治县、凤城、宽甸满族自治县、抚顺、辽阳等地,储量约25亿吨。

这份“礼物”是辽宁之幸,更是辽宁之责。

新中国成立初期,菱镁产业便是新中国恢复工业建设的首批重点产业之一。1949年,海城镁矿总厂(现海城镁矿集团、简称“海镁集团”)就已开始大规模生产,承担着为全国的各大钢厂提供耐火原材料的重任。

“小时候,在鞍山,谁的家长在鞍钢工作,孩子就会被人高看一眼。在海城,谁的家长要是在海镁集团上班也是一样。”作为海城的坐地户,海镁集团宣传部部长朱莹一直把进海镁集团工作视为理想。

然而,与其他单纯依靠资源粗放发展的行业类似,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对环保的要求逐步升高,菱镁产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偏低、行业准入门槛过低等问题凸显,渐渐不似往日红火。一些小矿被迫关停,大企业也由于包袱过重而前行艰难,“维持”成了采访中不少企业家形容现状的高频词。

昔日的“老大”怎么了?

“菱镁产业出现的问题,并不孤立,多个特种资源领域都面临着同样的处境。概括来讲,就是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因此,积极引导菱镁产业转型升级,从‘原字号’‘初字号’向‘新字号’‘深字号’迈进,既是菱镁产业打破瓶颈,走上绿色高质量发展轨道的钥匙,也将为硼、滑石、膨润土等其他非金属矿产资源行业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尤为重大。”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中心主任侯慧明表示。

如何把菱镁这个辽宁的资源“特产”,发展为产业链条完备、科技附加值较高、市场进一步扩大的特色产业,成为摆在辽宁人面前的开放式题目。

转观念 既要摸准市场脉搏,也要敢于先吃螃蟹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八届中国辽宁(鞍山·海城)国际镁质材料(新材料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镁博会”)上,大家对于省新材料工程中心所属特种资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韩光启的发言尤为关注。

辽宁菱镁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整体发展态势、发展路径,都是行业的风向标。没想到,韩光启的发言在简单介绍了整体情况后,就将问题直接提了出来。

“现在,行业发展存在问题,不能回避,如何应对?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东西。”韩光启表示。

优质矿石供应趋紧,由于环保督察整改,不少小矿关闭了,即使矿山复产,高品质矿石供应也逐渐减少;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生产设备产能利用率不高,还存在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产品出口呈现量价齐跌;技术装备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推广节能环保新型炉窑的难度很大;同时节能减排的压力仍在加大……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后,台下的企业家们不自觉地点头。

大石桥市丰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树威表示,“其实问题大家都认可、也都知道,只是要想改变,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也存在风险,一般人不敢动弹啊。”

史树威的观点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企业家的心声。

的确,在整个辽宁菱镁行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95%,呈现低、散、小的特点,规模以上企业仅占23.4%,转型升级存在客观难度。

“更大的难度还是来自保守的主观思维。”菱镁专家、沈阳化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王国胜在接触了不少企业后有此感慨。

在王国胜看来,观念的保守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新的技术认知不够;二是虽看准了方向,但勇气不够,不敢做先吃螃蟹的人;三是满足现状,还是想躺在资源垄断的暖床上吃老本。

这一观点得到了侯慧明的认可,他还补充道:“环境的压力只会加大,在这个问题上,要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局面,开展综合治理辽宁不会手软。”

改变观念,并非一蹴而就,这时,引领示范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目前,以后英集团、海镁集团、金龙集团为代表的少数骨干企业,已经率先进行了技术改造,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

同时,不少企业家还就镁产业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不能各自为战,还是要抱团取暖,我们希望主管部门应该出台一个引领性的文件或者标准,让大家知道往哪儿走?怎么走?”海镁集团董事长蔡鑫建议。

“资源优势还需深度利用,我们目前正在与多方合作整合东北亚镁质材料交易中心,希望通过大宗商品交易来掌握以镁质耐火材料为主的定价权,让辽宁镁的影响力更大。”史树威表示。

急升级 抻长“长板”,改革并非放弃资源优势

近期,“长板”理论受到热捧,该理论认为,要不断抻长“长板”,让优势更加突出,以己之长扩展市场、增强客户黏性。这一理论在菱镁产业同样适用。

菱镁产业目前的主要产品包括镁质耐火材料、镁化工、镁建材、镁合金等几大类。其中,耐火材料的准入标准低,相对于镁化工、镁建材等产品资源和能源消耗高,且附加值不高,以及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是最需要转型升级的领域。

部分企业家一听说要转型升级,便以为要加强力量发展镁合金、镁化工了,是不是就不让生产耐火材料了呢?其实不然。

“耐火材料生产,虽然看似传统,但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辽宁耐火材料,驰名中外,这是我们的品牌,不能丢。改革并非放弃耐火材料的优势,而是量力而行。在我看来,转型和升级可是两件不同的事,对于耐火材料而言,升级似乎更迫在眉睫。”多年从事菱镁行业管理工作的大石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郝民表示。

这里提到的转型,是指转向镁合金、镁建材等“非耐”领域,是一次彻底的技术变革。而升级,是为了扭转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等问题,进而升级设备、加强工艺管理和创新,从而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来到海镁采访的当天,风有些大,天却很晴朗。“天真好,这样的好天气过去可不常见。”朱莹对记者说。海镁集团的办公楼就建在矿区中,过去窑炉的粉尘排放比较严重,只要有风,天空中就会飘着一层灰霾,总是难见晴朗,即便无风,空气中也会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大伙儿都不愿意在外面走。

如今不一样了,近几年,海镁集团接连给设备升级,污染越来越少,效能越来越高,整个厂区树绿花香,还被评为省级花园式办公区。

“原来的轻烧窑,需要铺一层煤、再铺一层菱镁矿石这么叠加着烧,窑是开放的,效率低、污染大,很多低品位的矿都被浪费了,还全是烟。现在好了,我们采用封闭式、悬浮式轻烧窑,将矿产浮选,打成粉和煤粉一起烧,然后所有的排放物都要经过脱硫脱硝等环保处理,已经做到了粉尘零排放。”指着眼前这个刚刚建好的封闭式悬浮式轻烧窑,海镁集团该项目负责人刘沧新自豪地说。

设备升级投入不小,一个窑就要1亿多元,但是效率更高,效能更好,人工成本节省80%。

在辽宁风华实业有限公司的“三镁”生产示范基地,记者也没有看到一点儿传统矿区的影子,三座全封闭、十几米高的新式窑炉并排而立,仿佛向访客诉说着升级带来的新变化。

“技术升级后,我们年产高活性轻烧氧化镁的能力可以达到15万吨,由于产品活性高,生产的普通氧化镁效能可达到中端氧化镁的要求。”史树威告诉记者,这类产品目前的售价已经达到每吨3000多元,是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的一倍以上,可以说卖出了“天价”,而且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已排到了明年。

谈转型

补齐短板,行业跨界叠加校企联姻

11月初的这几天,蔡鑫都是在紧张洽谈中度过的。“再仔细检查合作细节,对技术本身还要进行最后一轮考察,这可是关系到咱们海镁集团未来的大事,马虎不得。”他反复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强调。

没错,海镁集团要干“大事”了,作为该领域为数不多的大型国有企业,海镁集团已经迈出了向镁建材转型的坚实一步。

镁建材、镁化工,可以说是需要大力鼓励发展的菱镁产品了,与传统耐火材料的简单烧制不同,这类产品需要化工、冶金等多领域的技术结合,较之以前单纯的冶炼,可以说是一次跨界之旅。

转型,并非易事。海镁集团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留意该领域的先进技术了。“我们有资源,这是优势,但是转型镁建材领域,光有资源是不够的,还需要专利技术,因此我们必须要寻求合作。这些年,海镁集团派出了不少人到外面去找技术,也向不少专家寻求协作,此次合作的这家重庆企业,可以说是我们千挑万选的。”蔡鑫表示。

厚积薄发,机会终于垂青了有准备的人,海镁集团与重庆某公司的合作一拍即合,并在鞍山市、海城市两级政府的帮助下顺利进行。明年,一个全新的项目就将在海城拔地而起。

菱镁行业“一耐”独大已经持续多年,发展“非耐”产业,需要勇气与决心,也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的支持。

“我省的菱镁产业企业资源布局,海城、大石桥两个地区最为集中,这两个地方都是县级市,本身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即便有不错的薪资,年轻人还是愿意去大城市发展。”史树威求贤若渴的心情和苦恼,很具有代表性。

生产部骨干王殿臣是一名学习菱镁材料专业的85后本科生,在他的同学中, 只有他一个人选择了回到家乡从事镁产业工作,多数同学已转行去了外地。

筑巢引凤,其实也不妨先从筑巢开始。“现在我们学校就很乐于为企业定向培养一些人才,既可以让学生去工作,也可以把现有的技术人员送来进行培训。”王国胜表示。

校企联姻,近水楼台的人才通道,在辽宁正在开启。

“从特有资源到特色产业,技术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方面辽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韩光启边说边向记者数起了辽宁相关领域科研院所、高校的名字。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他一口气说出了十几个,这还不算辽宁省镁质材料工程中心等工作机构。

“我们正在积极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引导、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从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织集中研发、成果转化将成为我们明年工作的重点。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服务,搭建更多平台,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侯慧明补充说。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借力资源优势、搭建创新平台、走好转型升级的每一步,期待辽宁之“镁”未来更美。


关键词:菱镁 丰华
我要评论
验证码:换一张校验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想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工业矿物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内容。
主办单位:辽宁省非金属矿工业协会  承办单位:辽宁吉美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专线:13332429808/微信同号
ICP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辽B2-20160100-4/辽B2-20160100